全國公共安全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維澄院士提出
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技術標準
清華大學教授、全國公共安全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維澄院士日前指出,科研工作者要回饋納稅人,為國家做貢獻,就應該將研究成果轉化成技術標準。
范維澄對此作出的簡要闡述是:如果說基礎性研究產出的是一些科學的理念,表現的形式是論文,那么應用研究、技術攻關最重要的產出應該是專利和標準,專利和標準都是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專利是技術創新成果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影響是該專利成果轉化產生的產品;而標準作為技術創新成果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影響的是一類產品、一批企業乃至一個行業,而且直接影響到這個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和在國際上的位置。
范維澄認為,我國已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常任理事國,這是我國標準化工作的一個重大突破。但是,和我國的產業實力、制造能力以及科技發展水平相比,我們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的聲音還比較微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標準化工作的科研支撐不夠,科研和標準化的結合不夠。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爭取標準的話語權、主動權的時候,我們還有一些技術委員會缺乏大量的、系統的、科學的數據的支持。與發達國家的委員爭論的時候,人家拿出了數據,我們沒有數據跟上,只好采用了人家的東西。
范維澄認為目前是提升公共安全標準水平的關鍵時期,標準化在科技部編制的公共安全科技發展規劃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份規劃夯實了公共安全標準化科研基礎,并強調公共安全領域的測試基地和檢驗基地的建設。
范維澄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國家的采用和認可,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其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將自己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