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針對省政協第十三屆三次會議第20250071號提案進行了答復,主題為“關于加強大灣區食品安全監管合作,構建高標準食品安全體系的提案”。為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并促進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粵港澳三地在食品“灣區標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食品“灣區標準”是在符合三地食品強制性技術要求的基礎上,由粵港澳三地共同研制、自愿執行的標準。
截至目前,在已發布的244項“灣區標準”中,食品“灣區標準”共有83項,主要涵蓋產品以及檢測方法的標準,涉及糧、油、肉、蛋、奶、果、蔬等日常消費量大的食品,還包括絲苗米、醬油、蠔油等具有粵港澳大灣區地域特色的食品。值得注意的是,“灣區標準”目前是非強制性的,因此尚未制定食品安全標準。
下一步工作計劃包括:
健全完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認真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精神,狠抓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
一是繼續加強對地方特色食品的風險監測和評估工作,立足科學依據推動廣東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食品安全標準管理部門的溝通交流,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和理論探索。二是結合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布實施情況,持續完善預制菜標準體系,進一步強化預制菜生產經營監管力度,加強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政策的宣貫服務,推動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大力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傳感器等物聯網技術,著力健全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深入推進差異化監管,著重盯緊高風險主體,讓監管力量精準發力,提升整體監管效能。
四是持續優化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完善數據比對分析功能,夯實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臺基礎支撐能力,推進大灣區數據互聯互通。
五是充分發揮海關部門職能作用,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進出口食品安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